2003年,一个“巨无霸”身影悄然抵达大连港。这艘曾被无数人误以为是废铜烂铁的庞大空壳,竟摇身一变,成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母。可有多少人知道,为了买下并带回这艘航母,背后有一个中国商人,几乎掏空了自己全部身家?一项20年后仍然让国人为之自豪的壮举背后,到底藏着多少艰辛与惊心动魄的故事?今天,我们就来扒一扒,这段被历史烟尘遮盖的重要拼图。
一头是急于甩卖“烫手山芋”的乌克兰政府,一头是早早瞄准目标却步步维艰的中国,这场围绕瓦良格号航母的跨国交易,可谓明里暗里全是刀光剑影。刚独立的乌克兰缺钱,想变废为宝,卖掉这艘苏联遗产。但中国呢?那时候连自己的航母影子都没有,满腔热血却面对的是层层壁垒,而各国买家竞相追逐,更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。中国官方代表团出马都碰了钉子,最后竟然要靠一个“马甲”——爱国商人徐增平,用私人名义完成收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买房还得走亲戚的名额?可真相比你想的还更复杂:数千万美金保证金、必须承诺绝不军用、各类出口许可证——连提货单都堪比过五关斩六将。别急,这才刚开始。乌克兰私下还顺手“拆”走了瓦良格号的动力设备,只剩铁壳一具。如此重重陷阱,徐增平和中国最终怎么过关的?后面大戏,值得等一等。
要说买航母这事有多难,就像在大集上淘宝,价钱刚谈妥,人家又偷偷换了货。中国官方刚得知乌克兰要卖“瓦良格”,马上反应过来,组团飞去乌克兰,理论上“只要钱给够,事没办不成的道理”。谁知,乌克兰说话一变三:非个人不能买、保证不用于军事用途、还要巨额存款证明——表面是安全考量,实则处处提防。中国商量来商量去,“正经”走官方路线一头雾水,结果一拖就是好几年。国内普通知情的人都快等着望眼欲穿,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议论,“啥时候咱能有自己的航母?”有支持的,有怀疑的,也有不少觉得这是天方夜谭。不过还真别说,普通人看热闹,背后的技术专家可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正当大家“愁”字当头,香港那边的徐增平横空出世,开动脑筋变通,揽下这桩大买卖。他身为退伍军人,又有企业家身份,人脉、能力、情怀样样到位,不愧为关键先生。但买下来可远没完,危机才刚开始。
航母买完静悄悄,更大的麻烦才浮出水面。前脚才签了协议,后脚乌克兰就“动了小手脚”:图纸少关键部分,动力设备不知所踪,徐增平发现手里的“宝贝”,成了“缺胳膊少腿”的空壳航母。想找乌克兰理论,发现人家一副“你还想怎样”的架势。不仅如此,航母还要过海峡,先碰到的就是“老大难”——土耳其。土耳其政府这回不玩虚的,直接亮出10亿美金保证金的“明抢”条件,说白了就是让中国知难而退。那年头,1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?差不多等于一个小城市的财政收入。徐增平这一边,眼看自己的公司账上就快见底,朋友们劝他别再折腾,说实话谁换成普通商人,早就站一边冷眼旁观了。但徐增平咬着牙,白天应付港口拖船费,晚上和国内沟通求援,连睡觉都在计算利息。反对声音越来越大,不少质疑声指着鼻子骂:啥玩意儿,家底全搭上,为个“破铁壳”值得吗?
轮到大反转时刻了。都以为航母到不了中国,钱也打了水漂, 连老徐自家的员工都开始私下议论是不是要跑路,这时候,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带着外交操作上线,坚决跟土耳其打起了“持久战”。一场超过100天的马拉松谈判,正是这些“巧劲”和外交的耐心,硬是让希腊国家担保,10亿保证金被撤销,瓦良格号终于突破封锁!巨型航母缓缓穿越土耳其海峡时,岸边当地居民都轰动了,因为这座“海上楼阁”慢慢通过狭窄水道,场面堪比好莱坞大片。连土耳其水兵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。一个以为绝无可能的任务,从乌克兰到大连,足足耗时三年多。到最后,这项“等了20年的梦”,竟被徐增平团队和外交力量硬生生送到家门口。前面铺垫多长,高潮就有多炸裂,徐增平那点私家积蓄也“顺便”进了历史账本。
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激流涌动。瓦良格号靠岸大连,故事却没完。公司几乎破产的徐增平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这些年的苦心和资产差点打了水漂。虽然航母顺利到家,但它只是一副锈迹斑斑的铁壳,需要改造成现代化航母,就是给你一棵“枣树”,想吃上枣,恐怕还得操多少年的心。更棘手的是,当时国内造船、航母技术还处于摸索,小组昼夜研究,配套零件靠找各种工厂。难题一环扣一环,好比攒齐了病人的“骨头”,还得一点点换“血”。既然买航母全靠民间力量,不少人觉得这次“民间投资”是不是会亏得血本无归。当年徐老板“赔本买卖”的段子冷嘲热讽不绝于耳,坊间甚至传出“国企干不成的事让个民企老板顶包”,各界观点分歧比南北口味之争还要热烈。
事到如今,回头看徐增平和瓦良格号这段故事,是不是觉得特别像老百姓家里那位“铁头”亲戚——明明劝他别折腾,他偏要顶着压力干成一件大家都不看好的事。不仅被家里人埋怨公司差点倒闭,外人还老觉得这“买船”简直图啥?甚至有种主流声音当年还暗讽过,“能用废铁打造幸福生活”。但没想到,这份“为了一口气,砸锅卖铁”的执拗,竟真的托起了中国航母梦的起步。讽刺的是,正是当初搞民间买卖被质疑无数、被嘲为“败家子”的方式,现在变成了民族自豪感。你说,倒好,公司差点垮了,买来的破铁皮变国之重器,有人还说“商人投机,屁股坐歪了”,可结果是实实在在的“面子工程”——这就叫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,没点“傻劲”,真干不出来。
要是让你家掏光腰包去赌一艘铁壳子”会不会变国之重器,你敢赌吗?你觉得民族大事是不是就得让商人当“先锋牛”?也许有人说功成名就都是因为“命好”,可如果没有徐增平这种“明知是窟窿还往里跳”的执拗劲,中国产航母真能这么快就登场吗?来聊聊吧,这事到底是商业冒险还是家国情怀的最好证明?你站哪队?
睿迎网-杠杆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学-配资公司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