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言】
在中国西北那辽阔无际、尘土飞扬的高原上,有这样一群孩子,他们被亲切地称为“油娃”。他们出生在戈壁滩深处,被高原石油人用双手开拓出的油田滋养长大。这些孩子的父辈手持铁锹、顶着风沙,不仅掘出了一口口井喷的“黑金”,更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段高原献油的传奇。然而,你能想象么,如今很多“油娃”对父母的工作其实并不了解,甚至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油田生活的艰辛和伟大。7月14日,一场磅礴的“油脉寻踪 青衿筑梦”行动正式拉开帷幕,32名“油娃”踏上了一场寻根之旅。那么,这趟旅程,他们都看到了什么?感受到了什么?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步伐,走进柴达木盆地,追逐那段由血汗凝结而成的高原石油梦。
---
【第一高潮】
高原孩子的寻根之旅,以一场充满颠簸的旅程缓缓启程。他们坐上了从敦煌生活基地发出的大巴,一路奔向茫茫戈壁的冷湖老基地。车窗外,黄沙漫天,一望无际的干涸土地和苍凉的雪山交相辉映。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祖辈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住过、战斗过,将曾经荒凉的无人区开垦成了如今的油田。可是,一个细节却悄然浮现:车上的“油娃”们对于过去的故事更多来自零星的片断,而他们第一次亲眼看到冷湖老基地时脸上的反应,更是让人充满感慨。
“这是学校吗?以前这里热闹得像操场一样?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那片破败的土墙问道。脚下的一砖一瓦,墙上模糊不清的标语,仿佛在诉说着过去那个繁忙却又悲壮的时代。然而,当他们立在冷湖公墓前,一切热闹化为了静穆的庄重。一块块墓碑上那些为石油献出生命的名字让“油娃”们顿时哑口无言。
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来得太过轻而易举,以至于遗忘了这些英烈的名字?当孩子们一字一句听到这些逝者的故事,他们眼中的懵懂第一次被深深触动。可是这背后还有多少未讲完的故事?
---
【发展过程】
从冷湖老基地出发,孩子们开始深入柴达木盆地的核心腹地。他们乘车穿梭在一片片油田之间,眼前是连绵不绝的油井,而每一座油井都好像是讲述父辈们奋战故事的大书。听到讲解员说起跃参1井的光辉历史时,有些孩子瞪大了双眼,小声问:“这就是让爸爸那么骄傲的‘发现井’吗?”那份新奇和敬佩跃然于脸上。
在参观油砂山的过程中,孩子们获准用地质锤敲开了油砂石,里面溢出的淡淡“油香”仿佛在提醒他们,这是父母奋斗生命里浸透的“气味”。有人甚至用口袋装走了几片小碎石,说要带回去放进书桌抽屉以便时刻激励自己。
这一路,他们还见证了被称为“高原奇迹”的狮20井,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井,仿佛徒手点燃戈壁深处的生命之光。说句实在话,这些孩子大多在课堂上学到的“铁人精神”不过是课本里的几个字,此时戈壁滩上的炽热和粗粝似乎颠覆了一切概念。问题来了:这些满头大汗的小脑袋瓜子,真的就已经体会到父母肩上的责任了吗?
---
【第一低潮】
沿着花土沟的油田,小“油娃”们继续挖掘着石油精神的深度内涵:他们造访了黄群青年创新工作室,接触到了一系列尖端设备和技术革新。然而,正当大家感叹石油行业已不再沿袭旧日粗放方式、多了智能和创新时,一些隐忧浮现:未来,这座盆地的资源还能撑多久?经济转型的压力下,坚守高原是否还具备意义?
家长和孩子的情绪也流露了分歧。在游客观点与情感交织的采访环节里,一位老石油工人倾诉道:“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都献给了戈壁,换来了全国的能源保障,但眼下石油行业没落,谁来守这荒漠?”
然而,也有对立的声音冒出来。一些年轻家长认为,传承石油精神很宝贵,但物质生活难道不是未来的根本?“石油是珍贵的,但下一代或许更多要靠书本走出去,而不是留在这片戈壁。”选择传承,还是另辟蹊径?暗流悄悄在游览背后浮现。
---
【第二高潮】
氛围就在一次亲子活动里陡然转折。在瀚海游苑中,“油娃”们第一次以游戏互动的方式体会父母曾经历的挑战。“这块铁板够你我同时扶稳吗?”“我们几个合伙能不能顶住风沙?”从这些不太认真的小环节里,孩子们却获得了殊途同归的启示:父辈的“迎难而上”不是标语,而是一块块真实的铁器、一件件挥着汗水的工具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场绘画活动。当一个男孩用稚嫩的画笔画了一幅抽油机下飞鸟掠过的图景时,所有人都被他的想象力震撼到。“这里现在很荒凉,我知道。但是我希望未来真的能有蓝天和飞鸟,更希望爸爸妈妈不用再那么辛苦。”
一句试探而天真的话,戳中了父母和工作人员的心。有记者感慨,原本孩子们带着模糊好奇上路,到了旅程末尾,他们对“坚守”好像有了更深远的理解,而这种理解可能是靠故事和教材无法传递的。
---
【第二低潮】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这趟感动满满的旅程背后,有没有被忽视的现实?很多人从孩子的绘画和发言中窥得端倪:孩子们更多是在接受过去的沉重感动,但对石油行业未来的出路却提出了模糊的质疑。
正如当地一家石化设备厂的技术员所说:“这片油田还能挖多久?同时,新能源的崛起对传统能源是机遇还是威胁?这种传承模式是否正在面对隐形挑战?”
而从更大的视角来说,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变化,新能源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市场需求,中国仍需提高能源自主性。从这一点看,柴达木石油精神固然感人,但如何将孩子们的感动转化为真正的愿景创造,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---
【写在最后】
这场“油脉寻踪”,让孩子与父母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“双向奔赴”。他们对命运赋予柴达木石油人的使命有了切身感悟,同时也引发了未来能源路径和精神传承问题的深思。
但回头一想,我们是否过于“浪漫化”了这次活动?若是真的期望让石油精神持续发光发热,仅真情实感的感动是否足够?或许,当感动褪去,这种精神应更好地嵌入时代,让下一代在书本、科技和经济风口中找到新的“坚守方式”。
---
【小编想问】
柴达木盆地上的石油精神让人动容,但随着新能源的崛起,这样的坚守是否真正还算得上“必要”?再者,油田上的脚步是否也会蒙上“固步自封”的影子?这趟“油娃”寻根之旅感人热血,但对一次代际对话来说,是否算是一场成功的接力赛?评论区见!
睿迎网-杠杆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学-配资公司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