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行本内经存在很多不足,有很多内容不完整的地方,有多处前后矛盾的地方。这是我用三十年时间,看过十几个注解本都没有解决,直到看到《玄隐遗密》,很多问题才找到了答案。
因为《黄帝内经》在西晋就成为错乱的残卷,同一时期的《黄帝外经》和《扁鹊内外经》等书都失传了,后期内经的各种版本都是不完整的。秘传三千多年后横空出世的《玄隐遗密》,是比《内经》更完整的版本。
通过与《玄隐》对照阅读,就会发现大量不一致的地方,比如《灵枢第7·官针》的:“疾浅针深,内伤良肉,皮肤为痈。病深针浅,气不泄泻,亦复为败。”《恒致·辛丙》则是:“以深治浅,内伤原膜,而皮痈之。以浅治深,邪不得泻而为败。”《素问第26·八正神明论》的:“尝之无味,故谓冥冥……身形若用力……救其已败。……尽调不败而救之。”《太始·己己》则是:“食之无味,窈窈冥冥……身形苦用力……故其以败。……尽调不测而救之。”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异,是因为竹简残缺、字迹模糊或抄写错误,古人整理《内经》时做的修补。同时也证明《玄隐》是独立传承,没有被主流污染的珍品。
唐朝王冰在序言中说的:“简脱文断,义不相接者,搜求经论所有,迁移以补其处。篇目坠缺,指事不明者,量其意趣,加字以昭其义。”宋朝林亿在序言中说“或端本以寻支,或流而讨源,定其可知,次以旧目。正缪误者六千余字,增注义者二千余条。一言去取,必有稽考。舛文疑义,于是详明。”只读通行本《内经》,很难发现这些修订者更改了哪些地方。
尽管有很多人认为《玄隐》是伪书,而真正用心读过的,必然为之折服。承认《内经》的,必须承认《玄隐》是更完整的版本。比如《素问第27·离合真邪论》的:“虽有大过且至,工不能禁也。”《太始·己丙》则是:“虽有邪气太过而至,不能知其邪。不知其邪,则至工不能禁诛贼邪。”《素问第5·阴阳应象大论》的“风胜则动,热胜则肿,燥胜则干,寒胜则浮,湿胜则濡泄。”《太合丙甲》则是“风胜气则动,热胜湿则胀,瘀胜热则肿,燥胜湿则干,寒胜热则浮,湿胜土则濡泻,风胜燥则涩痛,湿胜火则郁,湿胜暑则痒。”比素问多了四句。《素问第30·阳明脉解》只是《太初戊辛》的前半部分。
比如《素问第23·宣明五气》的“五精所并:精气并于心则喜,并于肺则悲,并于肝则忧,并于脾则畏,并于肾则恐,是谓五并,虚而相并者也。”《太初戊甲》则是“五精五气,各有所并。精并心,则为敏。气并心,则为喜悦。气并肺,则为悲。精并于肺,则为涕。气并肝,则为忧。精并肝,则神冥。气并脾,则为愁。精并脾,则为畏。气并肾,则为恐。精并肾,则为惊。反之,火之并金为喜,金之并木为悲,木之并土为忧,土之并水为畏,水之并火为恐。此虚而相并者也。”《素问》只有五气所并,缺少了五精所并。
《素问第53·刺志论》《素问第53·针解篇》和《玄隐》相比都缺了一半的内容。说明《内经》是残缺的抄本,这些残缺的地方,只有认真研读《玄隐》才能得到补充,《玄隐》书中对阴阳五行、四诊断病等方面讲得更详细。另外《玄隐》有18万独立的全新内容,包括了天道、传染病、周易断病、六淫用药等内容。
将两书对照进行修订,然后合并重编,最终得到的就是知圆上人编著的《黄帝真经》。
医道难行,辛苦传承,愿有更多不为名利、不畏艰辛,真心救民者,能加入进来。《黄帝真经》内容摘读,第204章 医之为道:
《真意·乙甲》:医之道也,易陈而难行;工之要也,难入而易行。道之旨也,心鉴而言拙。是以真人因心而教之,圣人因人而授之,以承济治之统。明而知之,追而得之,索之有方,持之有义,执之有济,达之有径。故治之道,非大知者,莫之能近。
《太合·丙己》:斯道也,非大智慧而莫近,故见利忘义者难明,非仁心济利者难知。故圣道唯孤,知者稀几也。是以习道若水之与物,彻透自识。持德似倔愚有物,富贵不移,则圣道传矣。
《太虚·午辛》:是以医之为道,以治为天,不以喜恶,不以贵贱,不以难易,不以轻视。
《太黄·未己》:医者之道,可以法天,不可以满志。可以执理,不可以愚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睿迎网-杠杆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学-配资公司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