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保个人账户要取消了?"最近医保账户调整的消息引起不少参保人担忧。根据国家医保局、财政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2025年7月1日起医保个人账户确实迎来重大改革,但并非完全取消账户,而是功能定位的深度调整。
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账户资金来源变化。此前单位缴纳的医保费中,约30%比例会划入职工个人账户。但2025年新规实施后,单位缴纳的基本医保费将全额进入统筹基金,不再划拨个人账户。这意味着个人账户仅保留职工个人缴纳的2%资金。这个调整在武汉试点期间曾引起部分参保人关注,但数据表明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已达75%,统筹基金扩容更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需求。
账户资金去向的变化,直接带来了共济功能的升级。原先个人账户资金只能本人使用的限制彻底打破。新政允许参保人将个人账户余额用于支付配偶、父母、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购药费用,包括门诊、住院自付部分以及疫苗接种、体检等健康支出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跨省异地就医的家庭共济支付通道也将同步打通。据统计,全国已有超1亿人开通医保家庭共济功能,这项改革正在让更多家庭受益。
在功能扩展的同时,监管措施同步加强。依托全国超过10亿用户使用的电子医保凭证,医保部门建立了资金流向监测系统。系统会自动识别可疑交易,如短时间内频繁大额消费或异地异常刷卡等情况。定点药店则全面接入处方流转平台,所有药品销售必须凭电子处方结算。参保人可通过手机随时查询账户变动明细。这些措施能有效防止医保卡变"购物卡"的现象。
国家医保局负责人近日特别说明:"改革不是取消个人账户,而是优化功能定位,把有限资源集中解决大病医疗负担。"
对普通参保人而言,需要明确两点核心影响:一是2025年后每月划入账户的资金确实会减少,但门诊报销封顶线预计提高50%以上,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报销范围也将扩大;二是家庭成员绑定需要提前通过医保服务平台APP操作,共济支付时要留存电子凭证。
这次改革相当于把部分资金从"个人存钱罐"转到"公共保障池"。医保专家指出,当面临数万元的大病医疗支出时,充足运行的统筹基金远比个人账户里几千元存款更重要。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,您认为这种"保大不保小"的调整是否合理?
信息来源:国家医疗保障局 财政部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;国家医保局2023年度新闻发布会实录;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
睿迎网-杠杆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学-配资公司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